您当前位置 : 首页>> 检后>> 体检项目百科>> 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査主要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总数、嗜 酸性粒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单个核细胞百分数、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分 布宽度cv值、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 比例、血小板总数、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等多项指标。

其中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三项指标最为重要,若出现异常须引起重视,必 要时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其他指标出现异常时,需要结合上述指标具体分析,单独出现异常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计数(WBC)的正常值

成人:(4〜10)X10^9/L。

新生儿:(15〜20)X10^9/L。

6个月〜2岁:(11 〜12)X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见表2-1。

表2-1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

细胞名称

比值

百分数(%)

绝对值(x io9/l

嗜中性粒细胞(N)

0.500.70

50〜70

2〜7

淋巴细胞(L)

0.20-0.40

20〜40

0.8—4

单核细胞(M)

0.03—0.08

3〜8

0.120.8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1

0〜1

0〜0.1


白细胞计数高于10x10^9/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密切相关。

见于以下疾病:

广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脓肿、化脓性扁桃体炎、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热、急性阑尾炎、白喉、 急性胆囊炎等

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坏疽等

外源性:包括化学物质、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

内源性: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内分泌疾病危象等

其他: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脑出血、脑肿瘤、库欣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等

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 骨髓纤维化


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时,称为 粒细胞减少症,病人容易出现乏力、低热、平时易感冒等表现,机体抵抗力较差;低于0.5X10^9/L 时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此时患者常出现感染、髙热等表现,机体抗病能力极低,应立即住院接受治疗。


病毒感染: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

感染性疾病M 巨细胞病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粟粒性肺结核、脓毒血症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脾功能亢进等

物理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 化学物品

化学因素、化学药物:解热镇痛药、氯霉素、磺胺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等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过敏性休克、肿瘤恶病质、 血液透析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哪些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最常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其次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痛、重链病等。

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 病及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的病人也可见到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

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一种抗肿瘤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等,也可见于放射线照射后、免疫缺陷性疾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吞噬多种 物质,如细菌、携带抗体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其计数减少临床意义较小,常见于某些传染病的极期,如伤寒、副伤寒等,也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永肿、异体蛋白过敏等。②皮肤病,如天疱疮、疱疼性皮炎、湿 疹、银屑病等。③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猪襄尾虫幼 病等。④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潜伏期、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⑤血液病,如嗜酸性粒 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 化、脾切除术后等。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⑦其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风湿性疾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不易见到,也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的,其突出的生理功能是参与超敏反应。

其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 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还可见于 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脾切除后。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儿童期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此为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及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呼吸系统的 载体,将人体吸人的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也与血红蛋白有关,是评价病人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关系,所以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 )的正常值

新生儿:红细胞数(6.0〜7.0)X10^12/L,血红蛋白170〜200g/L。

成年男性:红细胞数(4.5〜5.5)X10^12/L,血红蛋白120〜16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数(3.5〜5.0)X10^12/L,血红蛋白110〜15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哪些疾病

因血浆容量减少而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多,超过参考值上限,称为红细胞相对增多。

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多 为脱水导致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红细胞绝对增加是指因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

比如组织缺氧可引起红细胞代偿 性增多,常见于高原地区居民、新生儿、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此外,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病变’如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常表现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高,同时可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多。.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红细胞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即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大量失血。

(1)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骨髓瘤、骨 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机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结 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 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破坏过多:多见于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异常 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3) 各种急、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溃 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均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细胞比容(Hct)正常值为0.35〜0.45

血细胞比容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血细胞比容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 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为27〜34pg。增加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 可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为320〜360g/L。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 或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少。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为80〜lOOfL。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体积减小常见 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值为11.5%〜15.5%。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观察:缺铁性贫血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时, 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②用于缺铁性 贫血和P-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RDW增高,而p-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 常正常。③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平均红细胞体积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 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血小板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00〜 300,)X10^9/L,它的生理功能是止血、凝血、修补破损的血管、防止血液外流。各种原因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都能引起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治疗。


病理性的血小板增多常见于:①血液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 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②手术后、急性失血后' 创伤、骨折、 脾切除手术后。③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等。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哪些疾病

(1) 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 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2) 病理性减少: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传染病 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等)。应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大血小板比率(P-LCR)正常值为13〜43。

增高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 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感染、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正常值为7.5〜12.5fL

增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妊娠后期伴水肿和蛋白尿者,以及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减小: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湿疹和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骨髓 移植恢复期、先兆子痫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正常值为 15.5% 〜17.5%

升高见于一些白血病、脾切除或一些大手术后

降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单独异常没有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

删除后无法恢复,确认删除吗?